欲轉載者,請見本站著作權宣告

2011-12-26

讀經教育的方法、意義與效果

讀經教育是透過選取有價值的經典、大量的讀誦和先熟讀再理解的方式,讓我們融貫經典,深化實踐,提升語文能力,繼承文化思想,培養文化情感,建立文化自信,省思價值思惟,尚有改善健康,潛能開發之效,是一套值得嘗試的教育方法。

讀經教育是怎麼做的?一言以蔽之是「大量讀誦」。找一些有價值的經典當做教材,老師唸一句,學生唸一句,大量讀誦,反覆讀誦,直到滾瓜爛熟再換一本,這裡面幾乎不含任何講解。讀經的時間不必死板,每天空出15~60分鐘專注地讀即可,貴在天天讀、常常讀,口到、眼到、心到,以及持之以恆。

「經」的本義是織布時作為先導的縱線,引申指長久不變的道理。所謂經書即是蘊含永恆道理的書。讀經教育的「經」可廣泛些,凡是蘊含永恆道理,值得熟讀,值得一讀再讀的書,都可做為選材,從四書的論語、孟子、中庸、大學,到弟子規、道德經、唐詩,甚至西方的莎士比亞等都值得讀。

讀經教育最常被質疑的是:讀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,讀經教育這樣只求熟讀,不求甚解,不是死讀書嗎?死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?

首先要瞭解,經典的行文特性和現代的知識書不同。現代知識書將大量篇幅用於論證和說服;而經典(尤其中國經典)通常是「筆記式」的,描述一些重要、可行的大道理,略去了繁雜的論證細節。現代書80%是證明,20%是方法;而經典80%是方法,20%是論證。由於她們是跳躍式、貫串式、與人生經驗相依的,自然不像知識書籍一定要前面懂後面才懂。讀了任何一章、任何一段,心中有所領悟,就能獲益。

大道理需要的不是繁雜的證明,而是身體力行,用心感受,用生命去領會。無論現代或古代,很少人會說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是錯的。然而要證明這個理論為真,可就曠日費時、耗資甚鉅。難道你我一定要讀過數十頁文章、數十個研究、數十篇辯論,才願意相信這個理論嗎?

許多人即使知道一個道理,但總有種種理由、種種藉口偷懶、拒絕學習。一但懈怠,就感受不到學習的喜悅,沒了喜悅,就更不想學習,形成惡性循環。可見「知道」和「身體力行」是有一段差距的,熟讀的意義在於讓這些道理從意識深入潛意識,然後我們會時時刻刻想到她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達到更好的執行力與自制力。

即使在科學知識昌行的現代,記憶口訣仍廣泛流傳。從最淺的九九乘法表,到各式補習班口訣,到一些專業科目的記憶法,都是要我們熟讀、熟練,然後能廣泛應用。哪怕口訣不代表整個知識體系,哪怕口訣只是片段、零碎的,然而我們以口訣為核心,開展出整個知識系統,這就是她的妙用。

理解和記憶是一體兩面的,現代教育推廣先理解後記憶,這是就論證的、有序的、單線的人為知識系統而言。然而很多道理是無序的、網狀的,實踐的、體會的、沒有明確證明方法的。

比如學習語言,幼兒一個詞都不懂,你要怎麼像字典一樣用一串字詞解釋給他們懂?然而神奇的是,幼兒就在這樣似懂非懂,一下這邊、一下那邊,漸漸地形成一個體系,懂得一套語言。學習語言需要先背誦,背一個、二個、十個單詞還不懂,背到幾百個還模模糊糊,背到幾千個就豁然開朗。學習文字也是這樣,不是從第一個字、第一個詞理解,而是記了很多字、很多詞而漸漸全盤理解的。

許多大道理也是如此,讀一點不懂,讀二點不懂,等到讀久了、讀多了、實踐經驗多了,對這些道理就能深刻地體會、深層的理解。

有時老師說明了一個物理理論,證明了一個物理公式,你好像懂了,一拿到題目,卻手足無措。可見「懂」是有深有淺的,證明過程只能提供粗淺的認識和起碼的相信,真正深層的理解、活用則需要更多經驗。深層的融會貫通需要理論、證明、例題、應用相輔相成,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理論似懂非懂,卻是先記公式、做題目,而後從大量應用經驗理解這個理論的精髓。即使是科學知識,又怎麼能說先記憶再理解沒有用呢?

再者,所謂死讀書,是指漫無目的地看過來、看過去,腦袋空空,毫無理解。然而讀經教育並不支持這種讀法,不但眼睛要看,嘴巴要動,心也要專注。人腦的運作不同於電腦,是複雜聯繫的,考前默背很快就能記起來,然而往往考完就忘;而讀經是多感官、多媒體的,是扎實的,一但讀進去了,不但可做到終生不忘,也能一輩子受用。

由於讀經需要專注,這就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礎,因此最好透過曉以大義、養成習慣、適當鼓勵的方式誘導孩童自發學習。違反意願的強迫和義務性讀經,效果就值得懷疑。事實上不止讀經,任何強迫性的學習,效果都啟人疑竇,很多學生被強迫考前K書,考試勉強過關,沒有經過互動、思考、辯論,遇到問題沒有能力運用學過的知識處理,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嗎?

或問:你怎麼知道這些所謂的大道理是對的?有證據嗎?

我們不妨也問,你怎麼知道牛頓運動定律和相對論是對的,有證據嗎?你說有大量的書籍、大量的論文和實驗資料說明她們是對的,那麼你讀過幾篇?你說你真的挑了其中幾篇讀過,那麼你親自做過實驗嗎?如果你沒親自實驗過,怎麼知道他們不是騙你?

在學習過程中,我們經常是依賴權威的,我們「姑且相信」科學家的發現,「姑且相信」父母師長的指導,也「姑且相信」古聖先賢的教化內容。當他們的說法符合我們的實踐經驗,我們就更加深信;而當他們的說法與我們大量的實踐經驗衝突,或者這個知識和那個知識自相矛盾,我們就開始懷疑。

有人說我每天被學校考試逼著讀書,完全感受不到絲毫喜悅,所以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是錯的。然而有更多人說我經常認真上課、自己讀書、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,得到充沛的成就、滿足和喜悅。於是我們知道,所謂的「學」不是表相的讀書、背誦,而是深層地思考、理解與身體力行的投入。

權威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,通常也有相當的經驗基礎,以及許多後代的實踐與佐證。權威被證實是錯的,當然值得警惕和改進,然而當你無法證明他們的有誤時,難道就不能相信過來人的經驗嗎?況且,多數諸子百家經典,都有大量的後代注釋、批評、辯論,在不信與反對之前,你深入讀過了幾本?

此外,讀經的效果只有學習知識、道理嗎?

有相當的證據告訴我們,大量地朗讀對語言發展是有幫助的,失語症的語言治療就包含大量的讀誦,講話也好,唱歌也行。同樣的,大量讀誦文言文經典,對於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有幫助的,有了足夠的理解力,就有能力深入經典,學習、深入古人的智慧,瞭解這些除了能傳承文化、培養文化情感,也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省思現代價值觀,衡量其利弊得失,為現代民主社會提供更好的方向、做出更好的決策。

以適當的方法進行讀誦訓練,也對肌肉協調、胃腸蠕動、肺活量有一定的幫助。腹式呼吸是氣功的基本功之一,如果以腹式呼吸的方式練習讀誦,對於練氣、培養氣感、氣血循環也有相當的助益。尚有一些研究發現,朗誦古文時的腦波和靜坐相似,代表深層的紓解與冥想,有助「潛能開發」,具體而言,大略包括身心安詳、注意力集中、提升創造力等等。

參考資料:
  1.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- 看理論
  2. 讓孩子與聖賢對話 楊定一教出3位高材生 - 看成效

2011-12-14

讀經教育的迷思

政府打算把四書五經納入教材,又推讀經教育。贊成的說這是學習精緻思想,反對的說這是愚民政策。很可惜的是,無論贊成者或反對者,似乎都不太清楚什麼是讀經教育,大多是無意義的口水戰和紥稻草人。

我不支持強制讀經教育,但我相信讀經是有幫助的,他們不神,但也不致於是垃圾。基於民主自由,不如就姜太公釣魚,願者上鉤吧。

P1: 把經文奉為圭臬研讀,會使孩子依賴權威,有礙獨立思考。

A1: 讀經教育確實主張熟記經文,但沒有主張經文都是對的。很多人背過牛頓力學、道耳吞原子說、或各種補習班口訣,也沒有因此堅持它們是真理。很多人背過論語孟子,現在都在批評他們,可見背誦並不妨礙獨立思考,也不會因此依賴權威。

P2: 讀經重背誦輕理解,有礙獨立思考。應將經典視為討論題目,亦即推廣「辯經」而非「讀經」。

A2: 第一,讀經教育沒有大家想像的重視背誦,否則就叫「背經教育」了。讀經的作法是多次重複讀誦,一天15~60分鐘即可,貴在眼到、口到、心到及持之以恆,直到能自然、熟練地背起來;其間可視需要輔以硬背、默背、抄經,但重點一向在讀不在背。

第二,讀經教育並不輕視理解,只是他們主張,古奧的文字,先熟讀較能融會貫通,有助理解,比不熟讀直接思辯討論更有效,更有助獨立思考。這好比先弄熟所有法律條文再討論,比只針對一、二條特定條文討論更有全盤性。

總之,讀經教育不反對經典的辯論、反思和批判,只是主張先讀熟、先弄懂,比較能做出正確、有效、有建設性的反思。

P3: 經典裡的許多思想違反當今的普遍價值,不值得學。

A3: 第一,經典的思想價值在於背後的精神、寓意,而不是表面的儀式、制度;比如君臣之道可能不完全適合民主投票的政治環境,但可以套用在企業中老闆和員工的關係。如此觀之,會發現經典大部分的思想都不違背當今的普遍價值。

第二,現世價值未必是最好的,需要傳統價值作為對照、反思,才能進一步改良、優化。

P4: 很多讀經教育者聽到小孩引用經文就盲目崇拜,這是很反智的行為。

A4: 人類在學習階段,常會嘗試把所學和生活結合。喜歡數學的看什麼都數學,喜歡醫學的看什麼都醫學,同理喜歡讀經的看到什麼都喜歡拿經文來用。這樣的行為確實沒有必要盲目崇拜,取而代之應給予適當的鼓勵、指導及指正,對孩童的自信及積極度較有幫助,也不易走錯方向。

P5: 讀經就讀經,為何必須讀四書五經?

A5: 讀經教育並不限於四書五經,很多人也讀唐詩、弟子規、莊子、道德經、佛經、甚至西方的莎士比亞等等。只是,四書五經探討人倫關係,比較實用;而佛家、道家、基督教或文學著作較為出世,又牽涉形上的修煉、功法,較不實用,故一般建議先從四書五經開始,如有興趣或行有餘力,亦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材。

P6: 以前大家都學儒,可是現在多數人都不學,可見儒學效果差,才會被淘汰。

A6: 學習人數和一套學問好不好、有沒有用並無絕對關係。在常態分布的社會中,最多人做的往往不是最好的,這和惰性有關。比如運動好,但多數人不運動;清淡飲食好,但多數人不清淡;熬夜不好,但多數人熬夜。

P7: 儒學教育成效不彰,所以儒學不值得學。

A7: 科學教育成效不彰時(比如很多人被偽科學誤導),應改善科學教育;儒學教育成效不彰時,自應改善儒學教育。如何改善可以商榷,但因此棄絕儒學顯係因噎廢食。

P8: 要學習人生道理,讀四書五經有比讀靜思語或勵志著作好嗎?

A8: 四書五經的好處在於被長期肯定(經過時間考驗),相對可靠;注家及評論多;也含有一定的辯論和論證過程;相形之下後二者就沒有這些優勢。但讀經教育並不否定它們的價值,每個人特質不同,可依自己的需要選擇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- 看理論
  2. 讓孩子與聖賢對話 楊定一教出3位高材生 - 看成效
  3. 讀經,獨立思考 - 看反對及辯論意見

2011-12-13

安頓

最近終於空出時間擺脫過去的寄生狀態,重弄帳號然後把資料重整,不好看的佈置改得好看一點點,裝上最新最潮的 Google +1,舊模版的 BUG 應該也修好了...

然後既然我主張網摘不轉載,過去偷來的文章就說到做到,全部砍掉以示負責。

還有自從使用數位筆記以後,部落格寫測試筆記又慢又難用,貌似落伍了。留下一堆不知怎麼整理、不知該刪不該刪的記事文真傷腦筋,有空再處理吧...(是說拿掉記事文,不就不符合站旨嗎XD)

算算一年多沒寫東西了...雖然花了不少時間整理,還是很懷疑未來這裡會有多少水量,畢竟 Google+ 實在夭壽強大,超適合分享些有的沒的,偏偏人家又不擅長寫長文~"~ 部落格整修後,命運也許還是養蚊子或變成年報吧...

想看多一點東西的話,可以加我 Google+ ,不過也別指望會多有營養就是: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