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轉載者,請見本站著作權宣告

2012-05-23

生小孩有那麼危險嗎?

本文寫作動機源於這場爭論……

實話說,關魚和依瑪貓兩位姐姐都是敝人敬重的前輩,因誤會發生爭執,敝人由衷感到遺憾。

如果,你在一年後可能因病死亡,存活率約為99.87%,現在有一種藥丸,可讓你的存活率增加至99.99%,不過你需要花費40000元,你買不買?

也許很多人覺得不值得。然而,婦產科醫師對產婦的幫助,就和這顆藥丸大同小異。

根據系爭文章《圖解女人生孩子的地方!》的說法,我國產婦死亡率由1953年的125.86(每十萬人)降至2003年的6.91(每十萬人)。

假設1953年全部由助產士接生,2003年全部由婦產科醫師接生,可知即使全部改由助產士接生,結果頂多是產婦存活率由99.99%下降至99.87%。乘上我國出生率(8.8‰)及人口母數(2300萬),可算出每年約20萬名產婦,而婦產科醫師們把245位產婦從鬼門關前救回,這就是他們的實質貢獻……不對,事實上是包括藥師、護理人員、醫檢人員等整個醫療團隊的貢獻。

這樣的風險降低是有代價的。健保給付的十次產檢,大約需要2500元左右,健保局的實際支出至少由一萬元至數萬元不等;其他自費產檢也能花費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金額。如果產檢顯示狀況不佳,產婦可能需要住院、服藥,甚至進行緊急剖腹產或其他手術,種種醫療處置都要額外花費。

婦產科的就診經驗很不令人愉快,門診往往排隊幾小時只能換得幾分鐘的看診時間,旁邊常常還有其他病患及病患家屬在場,毫無隱私可言;住院時產科醫師經常來無影去無踪,偶爾才能看到一下,每天看妳的,幾乎都是陌生的新面孔。

我國醫療實務中,產婦生產過程有許多醫療介入,剖腹產、陰毛剃除、會陰切開、灌腸、吊點滴、胎心音監測、藥物催產,然而多數時候這些處置不但沒有必要,徒增產婦痛苦,也沒有更安全

相較之下,以助產士為主,只在必要時啟動醫療介入的生產,不但自然、符合人性,對母子的身心健康更有許多助益。歐洲許多國家的醫療實務中,助產士都是生產的主流,我國有什麼理由不行?

當然,這背後有深深的無奈,眾所皆知,醫界現在五大皆空,婦產科醫師人力嚴重不足,醫師看病只好快速再快速。與日俱爭的醫療糾紛,使防衛性醫療大行其道,醫師們競相採用最「安全」的療法,「安全」就是不要在萬一出事時被告以「應做而未做」之疏失;而「不應做而做」是沒有疏失的,結果病人經常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和不必要的治療。

然而,即使沒有婦產科醫師,99.87%的產婦仍然活得很好,為什麼可以說是生產有高風險、「精子和槍子同樣致命」「上床如同上戰場」?

敝人同情婦產科醫師的辛勞與無奈,然而作者身為外科醫師,卻利用誤導性數據,把明明很安全的生產定義為疾病與高風險,訴諸群眾無知與恐懼的誇大、造神與醫療行銷,其學術與專業良知何在?實在值得好好省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