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轉載者,請見本站著作權宣告

2012-10-13

爛理由謬誤

根據維基百科,「爛理由謬誤」的定義是:基於某論證不健全,而主張其結論必然為假。

現實生活中,要犯上完全符合這定義的錯應當不太容易,然而相似的思考錯誤卻屢見不鮮:我經常看到關於命題甲的爛論證,因此我認為真相比較接近非甲。這是錯誤的思路。

想像我們如何判斷一件事:真相可能是甲、也可能是非甲。如果有很強的證據支持甲,就給甲加很多分;有很弱的證據支持甲,就給甲加很少分。同理,如果有很強的證據支持非甲,就給非甲加很多分;有很弱的證據支持非甲,就給非甲加很少分。最後,如果其中一方比另一方高很多分,我們就非常相信那一方;如果差異不大,我們就不確定誰對誰錯。

「真相」可以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,可以是道德上對的事,也可以是對我們或我們的團隊有利的方案。「證據」可以來自實體世界上的任何東西,可以是專家的論文,可以是精心設計的實驗,可以是有良好條理的健全論證,也可以來自生活經驗和體驗。我們就像偵探,任何一句話、一篇文章、一份學術研究、一個科學實驗、乃至世界上任何藐小微物都是線索,我們根據知識和常識,判斷各種可能性的強弱,最後推理出真相。

我們對甲與非甲的信念傾向多強,不是來自某個單一的論證,而是來自累積的經驗與知識。某些人提出很多支持甲的爛理由時,我們為甲加上很少的分數,甚或根本不加分;然而,這只會讓我們的信念以或大或小的不同程度接近甲──我們不會因此認為真相比較接近非甲(非甲的分數高於甲的分數),也不該因此認為真相更靠近非甲(增加非甲的分數)。

爛理由只是不夠充分,每個爛理由儘管不能獨立證成甲,一千條爛理由拼裝起來卻可能讓我們對甲有極大的信心。如果甲的分數本來就比甲非高很多,那些爛理由不可能動搖我們的想法。如果我們的不確定只是因為非甲零分而甲的正分不夠多,幾個「爛理由」加上去,也可能構成我們相信甲的最後幾根稻草。

不要再被「爛理由」迷惑,我們可以視而不見,卻也可以小心研究它們。不要讓信念被牽引到反面,那只會讓我們與真相越行越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